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谈灵石县的历史文化名胜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3 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处晋中盆地与晋南盆地交界处。东临太行,西望吕梁,滔滔汾水绕县城由北蜿蜒南去。两岸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为三晋腹地之咽喉要塞,素有“燕冀之御,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处晋中盆地与晋南盆地交界处。东临太行,西望吕梁,滔滔汾水绕县城由北蜿蜒南去。两岸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为三晋腹地之咽喉要塞,素有“燕冀之御,秦晋通衢”之称。境内属黄土高原地带,东西54公里,南北39公里,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辖6镇6乡291个行政村(533个自然村)。同蒲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8国道、大西(大同—西安)高铁纵观县境,交通十分便利。

据明万历二十九年版《灵石县志》记载,尧时未有灵石此名,地属并州之域,历经夏、商、周无改。战国时属魏、赵。秦统一天下立郡县制,灵石划归太原郡介休县所辖,延续至两汉。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驾幸太原,傍河开道获一巨石,有文曰:“大道永吉”,因以为瑞,遂割介休西南地建设县治,取名“灵石县”。迄今已拥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灵石县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素有“矿藏之乡”的美誉,拥有红(铁矿)、黄(硫磺)、蓝(焦炭)、白(石膏)、黑(煤炭)五色矿藏,且尤以煤为最,现已探明的含煤面积达860平方公里,储量为97亿吨,其中优质主焦煤12亿吨,为全国五十个产煤县和全国五大重点焦煤产区之一;石膏储量为17.2亿吨,平均纯度95%以上,为华北第二大矿床;硫矿储量为2亿吨,矿石品质高,成品杂质含量低于百分之一;石灰石储量为26.4亿吨,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化工原料基地。此外,还有铜、铝、锰、钼、铈、钽、莹石、长石、磷、锑族稀土等三十多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储存。灵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在万年以前,这里就已有先民劳作、繁衍、生息。1974年辖内旌介村出土的石铲、石锛、石斧等一批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足以说明这一推断。又据史料可知,城东静升、旌介一带,为殷商晚期“鬲”部落的方国区域。1976年、1984年、1997年和2005年,先后在旌介古墓群中出土的一大批青铜器、骨器、玉器、陶器等国家一级文物,充分印证了这一发现。此外,公元前4000—3000年,大禹于此治水留下“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千古佳话以及秦汉时期在雀鼠谷北口设立冷泉关的史料记载,等等,都证明了灵石地域文化的久远。

据有关资料显示,灵石置县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灵石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隋唐时期,境内城池的创立、山地的开垦、河道的治理、石堰堎田的开拓、村落房屋及渠道的建设,等等,都曾考到过明显的痕迹。此外,辖内苏溪村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重修于宋的资寿寺,即为宗教文化方面可以捕捉到的直观例证。而后至宋元明清时期,灵石县的城乡文明发展更是一代胜于一代。表现在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形成、谋生出路的拓宽、文化设施的建设、私塾义学的开办、生活习俗的丰富等各个方面都步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纵观这一历史过程,特别是进入明清时期,一方面庙堂和居民的青砖窑洞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士农工商等诸方面的发展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涌现出两渡何家、静升王家、夏门梁家、张家庄杨家四大家和蒜峪陈家等八小家族以及裴继芳、吴珉、梦太真、何道深、梁中靖、杨尚文、王梦鹏、王如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人文资源,不仅赋予我们值得炫耀的谈资,也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一笔可观的精神文化财富,为研究灵石的历史渊源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宝贵资源。那么,就这些文化资源的积淀而言,如果顺沿灵石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看,不论政治变革还是经济发展,也不论人们的宗教信仰还是生活起居,等等,最直观的就是分布在县域东西南北无处不有的那些闪烁着文明印记的名胜古迹,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灵石的宗教文化便开始渗入进来。前面提到的城东苏溪村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重修于宋的资寿寺,城北冷泉关创建于唐武后载初元年、武周天授元年(690)的大云寺(今已不存)和创建于唐大和四年(830)的天圣寺(今属介休市)以及城西南(今坛镇乡)杨家山村创建于唐的多宝寺等证明了这一点。据说绵山脚下马和境内的介庙建于春秋时期,比这些寺庙还早,但只是传说而已,没有翔实的记载。至金明昌年间,在城南韩信岭韩信墓前创建了韩侯庙。宋末至元代,先后创建了静升后土庙、静升文庙、县城文庙(今已不存)、马和晋祠、葫芦头村广禅侯庙、景家沟二郎庙等。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503/1013.html



上一篇:书店我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利用文化历史名胜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