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缅甸深度游左眼浮屠右眼众生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07: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乐善好施的民风、浓郁的佛教文化和未经过多雕琢的天然景色,让我们在缅甸常常出现时空穿越的错觉。好像回到几十年前,人们都只是为了生计和信仰朴素地忙碌着,没有太多欲望,

乐善好施的民风、浓郁的佛教文化和未经过多雕琢的天然景色,让我们在缅甸常常出现时空穿越的错觉。好像回到几十年前,人们都只是为了生计和信仰朴素地忙碌着,没有太多欲望,却又满怀希望。这个国家有一种力量,无论何时想起,都觉得切实而温暖。

对于缅甸的喜爱,是因为它的温度。这种温度来自日出之下,铺于平原的万千佛塔;来自清晨安静无声的僧院里,洒在石碑上的阳光;来自乌本桥上一幅幅定格的风景;来自寺庙建筑里令人心生敬意的巧夺天工;而最多的,是来自干净纯粹、对信仰无比坚定的人民。

带着对这个佛教国度的好奇,我们开始了旅程。在缅甸的八天里,总会被不经意间的善待触动。旅途中记忆最深的瞬间,往往藏在图片背后,它们看似毫不起眼,可每个故事都细微动人。

1 仰光:繁华背面的市井百态

环城小火车狭窄的空间里浓缩了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姿态,燥热拥挤,却又生气蓬勃。每个站上车的人都不太多,车厢里却热闹非凡,说笑声、叫卖声、车轮哐当声交织。

仰光是缅甸的前首都,也是缅甸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我们初到仰光时,入住的酒店位于市中心,旁边便是一个大型豪华商场,里面国际品牌云集,不时有穿着短裙、妆容精致的少女经过。我们正惊讶于仰光的繁华远远超过预期时,走过一个路口,就看到仅一墙之隔的街道两侧挤满了矮矮的缅甸传统民居,穿着笼基或长裙的男女们把小摊摆满了街头,从女人的饰品、塑料手机壳,到水果槟榔、各式宵夜,应有尽有。夜色里的长街很窄,油烟混合着各种香料四处缭绕,露天大排档里,老板嚼着槟榔,正一边噼里啪啦烹着炸物,一边对路过的行人吆喝着招揽生意。饰品摊的女人们手腕上挂着一串串彩色手镯,脸上涂着厚厚的香木粉,大声说笑着,似在聊家常。仰光近郊的环境绝对称不上好,郊外的马路有些甚至还没铺水泥,一下雨,破旧的老式公车就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可生存于此的人们却似乎得心应手,他们脸上洋溢着鲜艳的笑容,跟这座城市带给人的感受一样,四处充满了对比、活力与色彩。

我们在仰光的第一站是大金塔,这是仰光最为出名的地标。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巨钟,用砖砌成,塔身贴有纯金箔,四周挂着上万个金银铃铛。主塔四周有几十座小塔,每座小塔的壁龛里都存放着玉石雕刻的佛像。远远看去,壮观而恢弘。在这里,我们碰上了当地的传统祈福活动。人们以家族为单位,男女老少排成长队沿着主塔顺时针绕行三圈,男人们穿着白色上衣和笼基,女人们大多着颜色鲜艳的裙装,孩子们则全套耀眼的金黄色服装,还戴着同色系的头饰。成年人们目光虔诚,始终向着主塔的方向祷告,而孩子们对信仰大概还似懂非懂,被家人牵在手里或者扛在肩膀上,在骄阳底下显得有些烦躁不安。不过也慢慢在大人的引导下学会分享和施予,稚嫩地拿着饼干之类的食物递给僧侣。

仰光的交通比较乱,有许多殖民时期留下的东西现在还在使用。其中,环城小火车是当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对旅人来说,坐一段慢、摇、晃的火车,从灯火辉煌的市区一直到房屋破旧的郊区,仿佛穿越回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仰光的中央火车站上车,这里很有历史感,像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因为不是热门旅游项目,车站里大多是当地人。火车是日本淘汰的老式JR,车厢里还留着字样。每节车厢都没有车门,到站时人们就直接跳上跳下。

车厢里热闹了一会儿,仿佛约好了似的,小贩们或走到其他车厢去叫卖,或半路就下车去了。不过再经过两个站,就又有下一波扛着各种食物和水果的人跳上车来……

车厢内的狭窄空间里浓缩了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姿态,燥热拥挤,却又生气蓬勃。每个站上车的人都不太多,车厢里却热闹非凡,说笑声、叫卖声、车轮哐当声交织在一起。每到大一点的站台,售卖各种商品的小贩们就扛着篮子或竹筐上车,车厢里宛如一个浓缩的移动市场。头顶竹篮的大姐和端着铁盘的大叔卖着缅甸人最爱的各色炸物、水果,有的把木瓜和芒果蘸上一层厚厚的辣椒粉,或同香料一起拌拌,就成了同外边天气一样热烈的缅甸风味。脸上涂着厚厚香木粉的女孩拎着几包煮好的鹌鹑蛋和花生,挨个儿耐心询问乘客要不要买。皮肤黝黑的小哥抬着满满一桶加了柠檬的冰水,杯子朝下扣在桶盖上,有人要喝就拿起来舀上一杯。车厢里时不时能看到气定神闲看书或补眠的人,好像周围的喧闹都被隔离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安静而好奇地坐在车厢里,想象自己也是当地人,去感受他们日常生活的氛围。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627/1052.html



上一篇:千年秘酿致中和今朝美酒香更浓专访浙江致中和
下一篇:中医药旅游混搭新模式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