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方画家所绘制的中国图像研究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开始于弗朗索·布歇的绘画作品,但是他并未去过中国,所创作的“中国绘画”大多受华托的影响以及旅行家对中国的文字描绘。威廉·亚历山大于18 世纪末跟随马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开始于弗朗索·布歇的绘画作品,但是他并未去过中国,所创作的“中国绘画”大多受华托的影响以及旅行家对中国的文字描绘。威廉·亚历山大于18 世纪末跟随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最先来到中国,回国后出版了出版《The Costume of China/ 中国服饰》,使西方人真正开始了解中国。托马斯·阿罗姆根据威廉·亚历山大等其他画家创作的关于中国题材的作品,在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一系列与中国风情、建筑、民俗等等有关作品。

一、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与“中国画”

十七世纪,欧洲的商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绘画等带入欧洲,使中国文化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冲击。弗朗索瓦·布歇为了迎合当时路易十四皇帝的喜好,从外销品瓷器以及中国的绘画中汲取艺术养分,注入法国洛可可艺术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创造一系列中国风绘画。布歇的中国风绘画有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和飘逸性等模式,是典型的洛可可特点。[1]其绘画重心偏右,人物身形呈“S”形曲线,将中国人物的柔美表现地淋漓尽致,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中国风绘画虽使用焦点透视的画法,但画中存在严重的比例问题。[2]在色彩运用方面,布歇有自己的喜好特点,他喜好以蓝色为主色调,用粉红色来刻画人物。布歇用弱化了的红色——粉色体现女性柔美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洛可可装饰艺术的形式。其“中国风”绘画虽以中国为元素进行创作,但是从构图、场景、绘画色彩给人西方画作的感觉,从中可以说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正确,他们认为中国画中的人物全是怪异的并且游手好闲,中国人物头戴草帽、口含大烟袋,这在当时洛可可艺术中是怪异行为。“弗朗索瓦·布歇绘制过天花板画,装饰性壁画、肖像画、有风俗生活场面的风景画等,他喜欢借用古代深化的爱情故事作题材。”[3]在中国风绘画上,他偏重理性,注重人物体态线条的勾勒,以简单的形式,突出人物个性,均衡构图,使作品具有古典艺术美。

二、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与“中国画”

威廉·亚历山大于1792 年随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4 年回到英国后,他根据写生速写创作出一批有关中国风情、人物、习俗等题材的水彩画和版画,将中国习俗更好地介绍给了英国与欧洲。亚历山大在中国写生的作品可以分为人物风貌和社会风情两大类,其中人物风貌刻画了当时社会上各种阶级的人物面貌与体态,从侧面反映各阶层的人物生活状况,社会风情则是表现民众文化风俗。

威廉·亚历山大使用黄金分割法或三角形构图法进行人物构图,使人物处于画面中心,人物面部朝向及动态走向都留有一定空间,人物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更有形式感,给读者画中人物以顶天立地、魁梧高大的感觉。亚历山大笔下中国士兵身形魁梧,与后面的远山和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他所描绘士兵的五官更像是英国人。在对底层人员的描绘方面,人物身高消瘦,表情漠然,赤脚行走在土地上,给人同情之感。亚历山大很擅长刻画人物细节,他将人物身上的服装、头饰刻画得十分精细,清朝女子有裹小脚的行为,在他的绘画中也有所体现。他利用水彩颜色区分了当时的社会阶层,选用鲜艳亮丽的色彩描绘上层社会人物的衣着首饰等;选用中性朴素的色彩描绘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在进行军事题材描绘时,则选用淡雅的色彩。在风景构图方面,威廉·亚历山大选用远景视野,画面视野开阔,所描绘景物较多,布局均衡稳定,在空间方面,主体物突出。亚历山大选用垂直式构图,画面景物高度大于宽度且与视平线呈垂直状态,具有较强的形式感。

“英国使团在中国游历了浙江、山东、河北、江苏、江西、广东等市,经过的岛屿、河流、村镇和城市,有舟山、定海、登州、白河、大沽、天津、通州、北京、古北口、热河(承德),并沿运河航行,路经温榆河、汶河、微山湖、黄河、长江、钱塘江、鄱阳湖、扬州、苏州、杭州、常山镇、南赣府、南安府,最后抵广州出海返国。”[4]亚历山大在这途中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风土人情题材的绘画作品,包括中国底层劳动人民、商贩等的人物特写,这些作品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风貌,揭露了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既是画家极为细致的观察技巧,另一方面更印证了马噶尔尼使团中成员无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人物人情以及山河风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5]其所绘相关中国宫廷、市井百姓、妇女儿童等等题材的绘画作品到英国后,传递出一个真实的中国画面,打破了欧洲人脑海中对中国的想象,也让英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722/1061.html



上一篇:大明湖一城山色半城湖
下一篇:赛里木的诗意生活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